江南app体育连云港乡村产业三大模式兴旺活跃秋末冬初,这里不是想象中的海风寒凉,万物萧瑟。相反,这里的工厂里机器轰鸣、大棚里葱茏滴翠、硕项湖畔的大闸蟹体大膘肥,工业、种植业江南app体育、养殖业各展所长,一派生机盎然。
11月下旬,“绽放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笑脸”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走进“浪漫山海城”连云港。看勤劳质朴的当地百姓,如何在党建引领下,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,绘就新时代幸福港城新图景。
走进连云港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,宽阔的道路两侧别墅成群,厂房林立,醒目的“幸福家园”四个大字是村里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真实写照。西棘荡乡村大舞台正在阳光下小憩,等待即将到来的下一季度“村晚”。还有依水而建的慈善文化园,景美人美德行美,设22块标牌,通过发挥身边人、身边事的带动示范作用,引领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新风尚……这里,再不是20年前“荆棘丛生、河荡纵横”的穷困荒凉模样。
58岁的村民张文聪拉着我们走进了他的别墅,屋内装修朴实大方,舒适美观,客厅铺着大理石,厨房橱柜锃亮一新。他说他和家人原来住的是小瓦屋,雨天屋内进水,屋前道路坑洼泥泞,污水随处排放。近两年村里分两期修建了314栋农家别墅,村民扣除拆迁补偿后可低价购买。联排别墅规划齐整,消除了以往农村的地基纠纷。
20多年前,西棘荡村如同它的名字一样,地理位置偏僻,村民靠天吃饭,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。刚开始,村民们陆陆续续经营废旧渔网回收加工塑料颗粒的小作坊,不成气候,后来由村集体控股,将当初七八十户的小散户合并,成立了永泰塑业公司。
不少大龄村民去公司上半天班,分拣渔网,一月能挣四千多,技术性岗位能挣一万多。永泰塑业回收沿海北到辽宁丹东、南到广西东兴的全国八成旧渔网,是全国最大的“尼龙颗粒加工基地”,吸纳周边1600人从事废旧渔网回收、加工和尼龙颗粒运输、销售等工作。
既要金山银山,也要绿水青山。村里修建了污水处理厂,投资了“循环经济产业园”,让废旧渔网加工迈上集约化、绿色化发展之路。村集体去年经营收入2500多万。这几年,村集体前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修路、绿化、亮化,老人看病医保之外的费用由村里兜底,老百姓把自家房前屋后打理整洁还能获得每年一千元的奖励……一项项事无巨细的惠民举措,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。
如今的全国“尼龙颗粒加工第一村”,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也不忘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。村里过年过节举办“村晚”“广场舞大赛”,组织“最美媳妇”“文明家庭”评选,使村民们“富润屋,德润身”,邻里和谐,互帮互助。获得了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和农业农村部颁发的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称号。
沧海变桑田,传奇硕项湖。这片天赋灵秀的湖水不仅风景秀丽,而且气候适宜、水质优越、水产丰富,养育着依湖而居的人们。近年来,“硕项湖大闸蟹”品牌就因为品质高价格优在螃蟹大军中脱颖而出,迅速抢占了苏南、浙江等地市场。
来到灌南县新安镇硕项村的硕项湖大闸蟹养殖基地,入眼是一望无际的蟹田,有三三两两忙碌的身影点缀其中,构成晨曦里美丽的风景。养殖大户宋成伍正站在绿网铺垫的塘坝边,用竹竿缓缓捞起蟹网,寸把长的蟹苗活力十足,迅速散开在田埂边,宋成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从2003年起,他就开始从事螃蟹养殖,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宜本地气候和水质的特有养殖技术,“什么水缺什么东西,我比那个仪器还要准。”他对自己的看家本领非常自信。
比起技术,他更看重养殖过程的真材实料。他通过水管直接从硕项湖引水到蟹塘,在喂养饲料上也是下足了功夫,亲自购买玉米、大豆和冻海鱼,送到饲料加工厂委托加工。“饲料质量好,没有添加什么不能吸收的蛋白,我们就是线年,他注册了“硕项湖牌”大闸蟹,统一包装销售。
一枝独秀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硕项湖大闸蟹渐成气候,与规模化养殖和大户传帮带直接相关。为形成硕项湖大闸蟹的品牌效应,宋成伍将养殖技术无偿教给当地村民,他专门到海边去育种,给村民供应优质蟹苗,甚至直接借钱作为他们的启动资金,前后带动了当地300多户村民从事螃蟹养殖。村民尹亚军就是他帮扶致富的其中一员。
“我原来是开货车的,疫情期间没活干,老宋就借给我50万江南app体育,养上了60亩(螃蟹),现在扩大到100亩。”提起宋成伍,尹亚军是满满的感恩:“他隔三差五到我那边去,以前我什么都不会,(螃蟹)养好了,给他销。”
帮扶乡亲致富,宋成伍可谓尽心尽力。他不仅上门讲技术,还将多年积攒的客户资源分享,帮助村民销售。“一起拧成一股绳。一起采购饲料,价格会更便宜。抱成一团销售,就杀不了我的价钱。”他牵头成立了螃蟹养殖专业合作社,实现旺季用工约500人,人均工资年收入超3万元。
近年来,灌南县坚持无公害生态养蟹,硕项湖大闸蟹的产业化也在日渐崛起。仅新安镇今年就形成了面积近万亩的螃蟹养殖规模,螃蟹总产值将首次突破两亿元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那些在湖中蠢蠢欲动的蟹苗,明年一定会再让村民们笑开颜。
灌河之北江南app体育,云台之南,有“山水家乡”之称的灌云是全国最大的冬季芦蒿生产基地。在石门村的田间地头,村民们正在将香味浓郁的芦蒿捋掉叶子,堆成捆准备上市;随处可见的大棚里,西红柿、青椒、茄子等无公害蔬菜正在向上生长……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场景,村民们脸上也洋溢着收获的喜悦。
这里是石门村村集体自己经营的蔬菜大棚。近年来,石门村走出的一条“支部引领+党员示范”的富民兴村之路——由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认领村集体示范田,签订保产量的责任承诺书,带头流转村民的土地。村集体自主经营,推进小田变大田、分散变集中,增加土地效益,共同抵御风险。并从破解村集体项目发展资金瓶颈出发,设立了2000万元扶持资金,首推的“富民兴村贷年利率仅3.65,有效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“启动难题。
“原来我们农户收入高,但是我们村里没有太多收入。” 石门村王必进告诉我们,“村集体经济有壮大的需要,村里如果没钱,村民扔掉的西红柿杆子都没法处理。建设电灌站、道路、小学等都要花钱。”“现在我们村集体经营700亩,稻麦轮作,还有17个温室大棚以及6000平方的钢架大棚。去年村集体经营收入70万元。”
有了村集体的示范引领和扶持帮助,石门村平均每户有一到三个蔬菜大棚,成村民都在县城买了房。村集体收入增加的同时,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。
一路走来,连云港坚持“党建引领”打造田园乡村,产业联动助力富民兴村令人印象深刻。这里风光迷人、山海神韵,这里产业兴旺、物产丰富,这里人民团结、乐于奉献,美丽的港城大地,实现了乡愁和希望的双向“奔赴”,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宜居宜业和美画卷增添了一笔笔靓丽色彩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3 江南·体育(JN SPORTS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:苏ICP备15047572号-1